荷巷桥金氏宗祠,本名金氏义庄,位于荷巷桥老街西首80号(今江川路2060弄101支弄80号)。
民国七年(1981)出版的《上海县续志》记载:金氏义庄“在十六保二十九图。金品三妻陈氏,同侄庠生金曰坚妻将氏,于光绪季年提祖遗田二百亩,连膳坟田一百亩,禀县详案,为义庄赡族之资,并议年租所入除完赋、祭扫外,先提半数存世生息,备建宗祠,有章程十条。”还记载:“金曰坚子庆章,续购田数顷,足成干亩,均为义庄赡族之资。”
金氏家族崇尚仁义,祖传有不少田产,也有贤而好善的家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金庆章的父亲金曰坚(字守之)因病去世,母亲蒋氏年仅三十岁,却坚持同叔祖父金光壁(字品三)之妻陈氏一起捐出所得遗产三百三十余亩田地为义田,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并“禀县详案”,初立《金氏义庄章程十条》。
金庆章长期担任驻韩国仁川领事,享有丰厚的官方“正俸”和“养廉银”,生活富裕,而他克勤克位,坚持继承家风,倡导守望相助,扶贫帮困,合力建设家园。
民国初,金庆章决意效法北宋名士范仲淹置千亩义田行善的壮举,在父辈所设义庄的基础上“续购良田数顷,足成千亩”,全部捐作义田,接济贫困无依的族人。并由宅邸相邻的前辈顾言相助,进一步完善《金氏义庄章程十条》,“用能通达事理,洞见物情行之至今,有众利而无一弊“。
金氏千亩义田设立后,为确保公正,金庆章特聘外姓人氏负责经理和记账,使族长也不得把持。义田所收租谷,及时分放,不做积压,每年发放给贫困无依的族人每人三十六斗米。族人可租义田,凡贫困者若是租金不够支付,可以从租米里抵扣。而族中不孝不悌及游惰无业者,虽贫也不予照顾。
民国七年(1918),金庆章为实现父辈夙愿,光大仁义传统,趁回国探亲之际,动用义庄存款,在镇西辟地主持建造了一座金氏宗祠,供族人公享。
新建祠屋为五开间庭院式传统建筑,前后三进,周围有回廊,雕花梁木,砖雕门楼,建筑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前后大厅高大宽敞,冬暖夏凉。庭院四周围墙有七米之高。
金氏宗祠并没有按古制设立过多的祭祀设施,而引入了不少“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庭院内,东西各设有半壁亭,供演戏娱乐、放映电影之用。“金氏义庄”管理机构设在祠堂内,而乡入习称“金家祠堂”。
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金庆章持(金氏祠堂规条》到松江城里请老同学钱同寿撰文作记。钱同寿(1867-1945),字复初,江苏华亭人,曾被征至北京礼学馆纂修《大清通礼》,被称为清遗民的代表。钱同寿对金氏义庄“叹服不置”,特撰《上海金氏祠堂记》,赞其“慈良而谨慎,谦逊而安和”,愿其“联其亲疏远近合而教之,以孝弟忠信为本,有善相助,有过相规,近可追
蓝田乡约之遣,即远可寻古时宗法之意”。《上海金氏祠堂记》被收入《待烹生文集》卷一(1949年出版)。
1933年,由钮永建创办的俞塘民众教育馆刚升格为江苏省立,正大力拓展民众教育辐射规模。金庆章得知后,主动让出家族祠堂房屋,由俞塘民众教育馆在此开设荷溪分馆。
荷溪分馆由俞塘民教馆教导处干部许汉宾(又名汉冰,江苏宜兴人)兼任馆长,金庆章嗣子金友荣为助理。他们还在祠堂前厅开设民众茶园及阅报室,每天清晨四时就开门迎客,还设立了代笔处,帮不识字的乡民看信写信。设立诊疗所,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民校馆还集资购买了一台无线电收音机,按时播放新闻和文艺节目。在民教馆南岸,还修建了民众体育场和公园。在金庆章指导下,这座公园再现了他在朝鲜仁川任领事时所见的异国风情,因此人荷溪分馆门前称“仁川公园”。这一系列设施丰富了当地乡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扫除文盲运动极有成效。
1934年元旦,俞塘民众教育馆荷溪分馆在荷巷桥西北的王家塘借用民房开办“荷溪女校”,由钮永建夫人黄梅仙倡导设立《怎样行传统礼仪“鞠躬”》一课。第一批学员有二十二人,由女校老师示范、教习按辈分、男女、官场及婚丧喜事和农事重要节庆等不同场合的鞠躬礼仪,气氛热闹,收效甚佳。从此,女校组织乡民分批进行了礼仪培训。
1935年元旦,为推行民国新年历,民众教育荷溪分馆在民众体育场隆重举办新年团拜会活动,四百多人赶来参会。当地乡绅金庆章、顾文濬等与民同乐,现场丝竹悠扬,欢声不绝。大家集体行礼,书写春联,赠送新历书,观看民校学生排演的文艺节目。这一天,给荷巷桥乡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金氏宗祠成为马桥粮管所的仓库。80年代,祠屋被私人买下,并分隔成二十三间房屋出租给了外来人员居住,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了挑战。
所幸金氏宗祠的建筑格局没有多大变化,穿斗式木结构屋架基本保持原貌,月梁、梁枋的精美木雕幸存。2003年12月15日,金氏宗祠由园行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布为闵行区登记保护建筑。2015年9月,出租的房屋全部收回。2016年9月5日,金氏宗祠旧址由闵行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现已由马桥镇政府出资回购,并按原貌全面修复,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