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即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同心村老党员团体。
旧时,老镇上有座规模不小的货运码头,每天荷巷桥上都有来来往往的船只穿梭在柳条港和西河泾,十分热闹。我们一群孩子,没事儿干就蹲在树下,“1、2、3……”数来了多少只船。后来偶尔想起,总是无比怀念。
没想到,绘制这张手绘荷巷桥老街地图,让我们这群老村民有机会“穿越”到当年。我们几个人激动了好几天,说好一定要“一点不差”地画出原来的样子。
因为,荷巷桥是我们记忆深处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我们的欢笑;它,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它,也见证着马桥的发展变迁。
拾起一块“记忆拼图”
我叫谭光明,出生在荷巷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记得十岁左右,当时的乡政府就在老街上。小时候的荷巷桥,是个很热闹的集镇。那时十分羡慕住在老街上的居民,有这么多商店近在咫尺,打个酱油、买包糖、理个发,甚至头疼脑热配个药,都方便得多。尤其是看着住在街上的同学,何止是羡慕,还要加上忌妒恨,他们吭哧吭哧赶往学校,我可以听到上课预备铃声后才慢笃笃地晃着书包出门。
当时,老街上的茶馆店就有好几家,银行、广播站、派出所、粮管所、邮电局、药店、馒头点心店、豆腐店、肉铺……你想得到的店基本都有。这些店最早是私营的,是不少人的生计。比如宋桂泉、宋桂芳兄弟俩开办过油坊,人称“宋家油车”,为乡里村民加工大豆油和菜籽油。
私营店铺后来陆续转变为供销社办的公家店,可以满足周边彭渡、韩仓、同心、民主等村民所需。老街居民生活是很便利的,周边村落的乡民也会来这里。因为供销社在这里设有粮食收购站,秋收时节,周边的村民们用拖拉机、劳动车等交通工具,人推车运着刚从地里收上来、脱粒好的稻谷,准备卖掉。
后来经历了土地改革,老街上各家的土地、房子都收掉了,店铺也渐渐少了,渐渐大家都不去了。可是,我总是怀念店铺品类齐全的老街,想买个啥,在一条街上就能买到,多好。
没想到,前几年马桥也引入了万达这样的休闲娱乐综合体,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消费模式,更高的消费档次和更好的消费体验。记得万达营业第一天,我就和家人去逛了逛,里边店铺种类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也有很多。听孩子说,这些店铺里有不少知名的品牌,让我们一直生活在马桥的老年居民感到很新奇,有空就想去“探店”,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在马桥真的很幸福。
儿时的荷巷桥或许又能回来了
从20世纪80至90年代开始,荷巷桥的住民开始外迁,外来人口迁入,当时最多时有31户出租户。老宅原有的风貌格局逐渐被打破,后来政府意识到老宅的历史价值,收回后加以保护。
2007年,马桥镇提出要开发荷巷桥古镇。同心村着手清理农民的土地,租给政府进行开发,后来建造了“金家花园”,也就是马桥农耕文化园的西区,与金氏宗祠隔河相望。2012年,荷巷桥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起初,荷巷桥一度被划入彭渡村,有些媒体也是这么写的,这是个错漏,我们查阅历史资料,荷巷桥应该归属于同心村。
到了2019年,在上海公布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中,同心村被列为生态保护型,处在水资源和基本农田两个基本保护区范围之内。同一年,马桥镇对荷巷桥的金氏宗祠旧址院落进行复原修缮,改建成地区历史文化传承馆,免费对外开放。
如今,荷巷桥老街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风貌,通过环境整合,形成具有娱乐、休闲、交流和展示的公共开放空间。好比说金氏宗祠旧址,自从对外开放后,我们有时去那里逛逛,总能看到有人去参观,他们边走边讨论,提到什么是马桥文化时,还会在手机上翻查资料,说:“没想到马桥文化如此深厚,来这里太有收获了。”
我相信,随着来马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小时候繁华热闹的荷巷桥或许又能回来了。
“前店后家”的故土印记从未忘记
我叫金传利,今年80岁,1959年,我离开了荷巷桥老街,搬到外面去住。虽然离开得很早,不过从出生到十四五岁的童年时光,都是在这条老街度过的,所以对这里的印象特别深刻。
这幅荷巷桥老街地图的第一稿是我画的,基本上和原来真实场景一模一样。绘画时,我凭借的就是对儿时生活的记忆。那时候,老街四周被农田、菜地、河流包围,地图上各户人家的宅院、各种店铺的位置,也是我离开时的格局,每家铺子店主是谁,店铺里卖的是什么商品,每天几点开铺几点关铺……我都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刚刚去过。
印象中老街东边这一头店铺最多、最热闹,有一段街面上方还建有廊棚,下雨逛街也不怕淋雨,老街上甚至还有公厕。有几家店铺就是老街居民自己开的,临街的房子做店面,后面就是家,通常是家里做好饭端到店里,这样吃饭看店两不误。有时候,后面家里厨房烧菜的香味会随风飘到前面店里,很是诱人。我有好几次遇上了,嘴里犯馋,都不愿意离开,心里想着要是能尝上一口香喷喷的饭菜就好了。
现在偶尔想起当时的情景,总是意犹未尽,要是荷巷桥能再现这些老商业模式就好了,不仅能展示我们马桥乡村古镇独有的特色,还能展现马桥历史优秀的古镇文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说不定这里就是下一个网红打卡点。
曾经的“CBD”如今光彩依旧
现在荷巷桥老街西头翻修一新的金氏宗祠,小时候乡民都叫它“金家祠堂”,也是以前“金氏义庄”的办公场所。祠堂是庭院式的传统建筑,周围有回廊,雕花梁木,砖雕门楼,除了作为祭祀先人的场所,庭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半壁亭,用来演戏、放电影,是金氏族人共享的活动场所。曾经有一段时间,附近村民也会聚集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逢年过节还会举办庆祝活动,可以说是当时的荷巷桥CBD。
在荷巷桥老街南面东西两边,各建了一个花园。两座花园是不同的风格,东花园是日式园林,造景小巧精致,西花园是典型的中式园林,园中有亭台楼阁,还有假山,各有各的意趣。以当代审美来看,这两座花园建筑风格依旧堪称经典,展现当时马桥乡民海纳百川的文化审美,也展现了马桥文明的多元性。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我们有空时就会来走一走,三五成群结伴散步,聊聊家常,谈谈新鲜事,享受在马桥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