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奇才”金友宽

2025-10-11

1932年元旦,为纪念一个“神童奇才”的英年早逝,在江苏省立松江中学(今松江一中前身)和闵行广慈苦儿院内,同时各有一个“友宽图书馆”落成。地方各界闻讯,纷纷献书响应,使其馆藏当即拥有成千上万册,成为上海地区的新闻热点。一个少年的英年早逝,为何感动了家乡父老?其中的故事,令人感叹。


640 (2).png

闵行广慈苦儿院“友宽图书馆”


少年奇才,受尽磨难
这位“神童奇才”是上海县闵行乡荷巷桥(今闵行区马桥镇同心村)的金友宽(1915~1930),字毓仁,1915年11月10日上午九点,出生于朝鲜仁川(时朝鲜仁川大清租界,今韩国仁川市)。当时,父亲金庆章(1873~1946,字静初)43岁,在朝鲜仁川领事馆任职,是民国初期外交家。


金友宽2岁能识“吴在”两字,6岁能构思作文。人之所见,均十分惊奇,公认其为“神童奇才”。1922年7岁起,他在仁川华侨公立小学(今韩国仁川华侨中山小学)就读,入学后尊敬师长,好学不倦,每次考试都夺得第一名。金友宽胞弟金友信在《友宽遗稿》中提到,金友宽七八岁时外出散步瞥见地上有一张十八银行的万元支票,但不知遗失者地址,他随即禀告金庆章。金庆章将支票交回十八银行转送失主。失主是一位日本米商,当时由于丢失支票非常彷徨,支票失而复得后喜出望外,特意登门道谢金庆章父子。


640 (1).png


1923年初夏,金友宽参加田径活动时,不慎失足仆地,左足骨折。他只得辍学就医,卧床4个月。因祖母病危,父亲星夜赶回故乡。6日后,金友宽足愈复学,而父亲发来快函,惊悉祖母病殁,并嘱其早日赶到荷巷桥。抵家仅3天,他与两个弟弟同染红痧症,三弟竟不治而亡。家中遭受如此变故,他数日悲伤而泣。

金庆章丧假期满,不得不率子女重返朝鲜述职。金友宽回首遥望故土,从此心中难忘父亲置千亩义田接济贫困族人的壮举,难忘家乡孩童无缘求学的困境,立志长大后定要为父老乡亲们造福,为中华民族多做贡献。

自强不息,一举成名
1927年7月,金庆章辞职回国,奉省政府令出任宝山县长。金友宽准备随父到宝山就学,旋因病而不果。1928年8月,金庆章奉令调任松江县长。13岁的金友宽考入江苏省立松江中学,正逢学校举行文会(即作文比赛),金友宽一举夺得全校文会冠军。

学业之外,金友宽常去图书馆广读博览,有疑必问,读书必做笔录,除读国内书籍外,还翻阅西方书籍。凡遇尊长者,他必肃立行礼,不轻视农工商杂之人。他年仅15岁,却具有非常强的思辨和批判精神。

寒假期间,金友宽回到荷巷桥度假,写了篇《寒假之回忆,记述故土风情,文中写道:
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就回到我的家乡去。从松江起程,乘轮船,不过五十分钟,就到彭家渡,上岸向北走二里路,就到了我的家里了。我家的南面有一条小河,淙淙的流水,不绝的向东滚去,有时又退回西面,一天也不知要来去几回。河上有一座小木桥,桥南种的是红花。那时晚稻和棉花都已收了,种的只有红花。绯红的颜色衬着碧绿的叶子,这东西是农人拿来喂牛的。天晚了,一抹的斜阳,与东方初起的月儿一齐倒映在清澈如镜的河里。明早起来,那朝曦又照着我们,大地上也充满了生气。

尽管历经磨难,体弱多病,但金友宽依旧童心纯真,才气洋溢。

1930年6月,江苏省举行全省省立中学国语演讲比赛,金友宽随老师薛无竞渡江赴扬州参赛。在赛场上,金友宽神采飞扬,口若悬河,轰动全场。当时的记载称其“岌岌有昆阳大战之风,屋瓦有为之顿飞之势”,“锦标之夺,谁说不宜一等。山河为之生色,全场为之赞美”。

不料,因归途劳累,以至金友宽病发,虽经中西名医几番会诊,也无济于康复。10月25日,金友宽执父母之手,连称“孩儿不孝”,竟瞑目长逝。

精神可嘉,遗志永续
儿子金友宽自强不息,却不幸英年早逝,令金庆章哭之哀,念之切,而思有以永存之。

当初,金友宽每次回到荷巷桥,见家乡同龄儿童无缘求学,就要求父亲购置启蒙读本,全部赠送邻里少年,还经常帮助他们识字。

于是,金庆章怜悯儿子其志未成,便将所积廉俸倾囊而出,以两千银元在松江中学和闵行广慈苦儿院两处各建五开间平房的“友宽图书馆”,希望乡里少年能继儿子好学之志,都成为俊秀人才。1932年元旦,两处“友宽图书馆”同时落成,成为文坛佳话,赢得家乡父老的广泛赞誉。

1933年,金庆章复任宝山县县长。他年满60岁了,欣然出资将儿子生前的文字作品汇编成《友宽遗稿》,集中问世。其中,金友宽7岁以前的作品4篇,8至9岁作品7篇,10至11岁作品3篇,12至16岁作品34篇,作品充满着浓浓的孝道、爱国、治学思想,尤其强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反映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烙印。书中附《友宽哀逝录》,以及《金君友宽征文启》《友宽图书馆征书启》,感动了家乡父老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640.png

《友宽遗稿》书影


阅读4
分享